
记得这条街是当年我们这座古城里最繁华,最热闹的一条街道。不过那时候年纪还小,那年代国家都还处在困难时期,像我们这样的小城市,你想繁华也繁华不起来,没那个经济实力。我所说的繁华、热闹,也就是早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,大街上多住了几户人家而已。
我家就住在这条街上的一条小巷里,我所就读的小学也在这条大街的另一条小巷内,相隔也就一百来米吧。于是,我每天上学都要穿梭于这条当年最繁华,最热闹的街道。
就在我的家与学校这一百来米街道的中段,有一家小小的图书店。这样的小图书店,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见过的。
图书店不大,也就十来个平方吧,还不如现在的一个汽车库。也谈不上什么装修,当年还是木板房。也就是说,这个图书店左右两边的墙壁与左右两边的邻居只相隔一块木板,你稍为咳嗽一声,隔壁邻里都能听得见。店内除了一张木制的简易的柜台外,再就是那两端是用石头,或者砖块垫平,然后在上面架一长条较厚实的木板搭成的小长凳。你坐在那小长凳上看书,时间长了屁股都生痛。
这个小图书店,是专门让你看连环画图书的。那是一种以画为主,画面的下方或者侧面再配上一段短短的文字,用以解释或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。簿簿的一本,也就四、五十页吧,上一页与下一页的描述还能连贯,等你看完连环的几本或者十几二十本后,一个完整的故事就留在你的脑海中了。当然,也有一本就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。这样的图书后来好像就叫“小人书”吧,其实它不光是小孩爱看,很多大人也很喜欢看的。
店内所有能利用的空间,都挂着一长条一长条店主用连环画图书的封面,一张一张粘贴上去的条幅。一般是新出版的或者比较好看的,就挂在店门口,而旧的,大家都看过了的就挂进店内。这一点,和现在开店做生意的人基本相同,这大概是传统的生意经吧!
你可别小看这样的小图书店,也别小看那连环画小人书,它对孩子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。
没上学之前,也就是四、五岁吧,因不认识几个字,就常陪邻居家的,比我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看。有时只看图,有时就听他们给我讲一两句。这样懵懵懂懂的能知道些,但很不过瘾。一位小哥哥边看图书边跟我讲《白蛇传》的故事,我听得津津有味。但又觉得很好奇,蛇还能修炼成糈变咸人,太有意思了。于是就更急切地盼望自已快快长大,长大好上学读书,然后自己看去。
终于上学读书了,一年级……二年级……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,即使是看一本连环图书只需一分钱,我也很难有这一分钱。我每天上学都要走过这家小图书店,在店门口略站几分钟,看看有什么新图书没有。放学回家时,我又要经过这家小图书店,又会在店门口稍息几分钟,哪怕是看看那挂着图书封面的长条幅,也觉得是一种享受。
图书,尤其是新出来的图书是一定要看的,于是就想方设法去弄到几分钱来。有时候运气好,地上也能捡到一分、两分钱的,我才不交给警察,交给他干吗?我转身就钻进了这家小图韦店,一饱眼福。第一次用捡来的一分钱要了本《岳母剌字》。有些字虽不认识,我就根据图来瞎猜,而且一本书看了一遍又重翻一遍。当看到岳母在自己的儿子岳飞背上剌上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的画面时,仿佛觉得母亲也可以在我背上刻上这几个大字。
有时候又能在哪个墙角落里捡到一块破铜烂铁或者旧钢笔,然后就把那支旧钢笔的笔身、笔套弄掉,取下那个笔尖,用它们去换几个小钱。倘若捡到的是真正铜质的,一下还能搞到一、两角钱呢!哈哈,发大财了,够我看好几天的。于是就专挑些古代的,长些的来看,如《七侠五义》、《隋唐演义》等。一看就是老半天,常忘了回家吃饭,让娘担心。
还想看怎么办,于是就生出些馊主意来。过去我们刷牙用的牙膏,是用锡皮包装的,牙膏用完后,那个锡皮外